“肺癌不仅是中国高发的癌症,也是全球高发的癌症。”8月11日,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胸外科主任杰西卡·多宁顿(Jessica Donington)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,中美在肺癌治疗手段上极为相似,均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手术、放疗、化疗、靶向治疗、抗血管生成治疗、免疫治疗等方式。然而,在肺癌的筛查与诊断环节,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诸多不同。
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胸外科主任杰西卡·多宁顿(Jessica Donington)
在筛查范围上,多宁顿教授谈到:“美国的肺癌筛查主要针对高危人群,例如年龄处于50-77岁,且每年吸烟20包及以上并持续15年,就需纳入筛查范围。而中国的肺癌筛查范围相对更广。”《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(2024年版)》推荐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5岁。当超过45岁,有吸烟史、二手烟或环境油烟吸入史、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史、个人肿瘤史、肺癌家族史或慢性肺部疾病史,就需要进行肺癌筛查。
此外,中美在筛查管理工作中也有不少差异。多宁顿教授介绍:“在美国,医院为患者完成肺癌筛查后,必须进行后续的随访管理,否则患者无法获得保险支付。但在中国,目前缺乏后续系统性、结构化的管理,高危人群和早期肺癌患者可能面临随访管理不够充分带来的风险。”
在肺癌筛查手段方面,中国和美国均首推低剂量螺旋CT。多宁顿教授表示:“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,这一点得到了中美两国指南的一致推荐。建议肺癌筛查的间隔时间为1年,若筛查结果正常,可每1~2年再筛查1次,最长不要超过2年。”她还提到:“在美国,并非人人都能便捷地获得CT检查,且费用较高。而在中国,几乎每家医院都可以进行CT检查,价格相对便宜,因此中国肺癌筛查的覆盖率更高。”
在早期诊断领域,美国会大量运用手术机器人等先进科技作为辅助。多宁顿教授介绍,目前在美国胸外科临床中,手术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:一是支气管检测诊断,二是手术,以减少损伤。“据我了解,中国尚未大量应用手术机器人,但能看出中国正在加紧相关科研工作,进步速度非常快。”
为何中国的胸外科医生较少应用手术机器人呢?多宁顿教授认为:“一方面是因为手术机器人价格昂贵;另一方面是中国胸外科医生的手动手术技术非常出色,甚至比机器人更精湛。”
作者:毛圆圆
责编:王卓
主编:徐文婷
校对:刘颖琪